1、家庭教育的缺位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基本形态,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严重暴力犯罪的诸多案例都证明娇生惯养型家庭、管教粗暴型家庭以及放任自流型家庭出生的人极易实施严重暴力犯罪。
2、法制观念的淡薄
如前所述,犯罪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同时又不注重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有些犯罪人甚至从来没有接受过普法教育,所以对于某些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法律后果认识不足,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约束力重视不够,使得他们遇事只凭自己一时感情冲动,泄之而后快,而很少从法律的角度考虑自身行为的后果。
3、暴力文化的影响
随着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普遍发展,传统的源自权力的暴力行为日益演化为满足人们想像心理的“暴力美学”。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电子游戏中,社会大众可以十分方便地接触到暴力场面。甚至一些游戏广告上还可以看到:“心理学家认为感受杀人时的感觉是很重要的”。不少游戏过程中还伴随着逼真的爆炸声和惨叫声。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由实验得出结论:暴力游戏的玩家更容易产生好斗的想法和表现出侵略性的行为。国内也有专家认为,玩暴力游戏会让人在解决问题时会不由自主地采取暴力的形式。
4、犯罪人自身的性格弱点
一般来说性格并没有好坏之分,但就某种具体情况而言,某些性格在某种情境下确实会显现出其不足。冲动、孤僻、多疑、虚荣心强、报复心理严重、心胸狭隘等性格,在很多境况下都更容易激发犯罪。如我们办理的徐某某故意杀人案,徐某某心胸狭隘、性格孤僻、嫉妒心强,仅仅因邻居家庭富裕而持刀在幼儿园将邻居家两名幼儿杀死,此案的发生让人难以理解,但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归结于犯罪人自身的性格弱点。
5、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也称反社会人格异常,是指个体在社会行为上具有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倾向,且有为了利己目的而伤害别人却丝毫不感愧疚的异常性格。反社会人格是人格障碍的一种,属于较严重的情形,可以理解为广义的精神疾病的一种(但不同于法学上的精神病人)。如上所述的左某某双胞胎兄弟,兄弟二人年仅15岁,13岁时杀死一名幼儿被劳动教养,回归社会后将一名老太太推下河,后又将一名幼儿杀死。对于这类犯罪人,仅仅科以刑罚不足以预防其重新犯罪,必须进行相关的心理治疗与疏导,引导其走上正常的人生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