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士丁尼皇帝钦定的《法学阶梯》开宗明义:“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
然而,人世间最难认识的也莫过于“神和人”的事、“正义和非正义”。尤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人被打上各种烙印,原初本性已然扭曲,本相尽失。一如立于海边的“格洛巨斯石像”,因浸泡海中,腐蚀和冲刷已使其肢体断离碎散,而海水退去留下的贝壳、海草以及沙石又覆盖其上,以至根本看不清其本来面目。不过,一些思想的勇者却凭借自己优异的禀赋和勤奋的努力,剥开覆盖在人之本相上的历史沉渣,并将其所见形诸文字,汇集成书,此即流传于世的“经典”。
可见,经典乃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是伟大思想家、立法者给人类留下的一座座思想“富矿”,是人类不断获得启发的源泉。思想巨人总是以其高超的智慧,体察人类的情欲,洞悉复杂而深邃的人性。他们时刻关注着人类的幸福,他们提出的问题总是人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因此,面对经典,即面对人自身;阅读经典,即认识人自己。这是思想、学术最初的冲动。深入经典,学术才有宽厚的基础;借助伟人的眼光,我们才能看得更远。学术之于经典,犹如树木之于大地,只有深深扎根大地,才能枝繁叶茂。
今天,“转型中国”之“转型”愈益明显,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各种理论日新月异,林林总总,眼花缭乱,令人目不暇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如果浮躁焦虑、时髦跟风,而非戒骄戒躁、厚积薄发,那么将会迷失在各种问题中间而找不到答案,束缚自己于桎梏而寻不到出路。
究竟应到何处寻找定力,寻找那透视一切虚幻表面的锐利目光?经典!
问题再多,其实最终都指向人本身;时代在变,但人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却始终永恒。经典之谓经典,就在于它们对这些根本问题作出了独特的回答。我们只有聆听这些回答,领会其精髓,才能透过当下这些繁复的表面,而抓住问题的根本。
为了推进扎实的学术研究,也为了给那些抱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甘坐冷板凳,深入典籍并让那些尘封的思想开释出新意义的学者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这是我们创立《经典中的法理》这一系列出版物的初衷。 (本文为《经典中的法理》序言,付子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