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包银”的假首饰“骗当”十余万
印象中,典当行对于客户送来的物件,应该是极具甄辨能力的。那些个有经验的师傅,稍微掂量几下,就能算出手里的东西,大概能当多少钱。毕竟,专吃这碗饭的嘛。
然而,温州好几家典当行,却集体看走了眼,被一种“金包银”的假首饰,给一再坑了。
短短两个月内,有人就凭着这样的假金饰,作案17起,成功从4家典当行“骗当”13万多元。
问题到底出在哪?昨天,温州鹿城区检察院透露,嫌犯杨某和潘某等人因涉嫌诈骗罪,被提起公诉。
典当行业普遍存在的一系列漏洞,也跟着暴露了出来。
打金店老板手头紧想到使假“骗当”
杨某,男,36岁,来自长沙,在温州开了家打金店。
潘某(男)、葛某和周某等4人,都是年近40岁的温州人。
正是这样几个人,通过朋友介绍认识后,组成一个诈骗团伙,专门“骗当”。
去年11月,由于刚买了车,打金店又急需运转资金,杨某手头较紧。
为尽快筹到钱,他决定拿一些“金包银”的假首饰,去典当行试试运气。
所谓“金包银”,就是在银饰的表层镀一层金,冒充黄金饰品。
11月13日,杨某带女友周某,来到市区一家典当行,交给她一条“金包银”手链,让她进去当掉。
就在杨某惴惴不安等待之时,周某出来了,说一切都很顺利,链子当了4000元,当期一个月。
杨某原以为,典当行的人,应该挺内行的,没想到,这么容易就骗过去了,这反倒是让他觉得有点意外。
过了几天,他又拿了一条“金包银”手链,让周某再去这家典当行试试。这次,又“当”到了9000元。
其实,他们当掉的这两条手链,除了链子外镀了一层金,链子内部主要元素都为银,仅值1847元。
本来,“骗当”成功,杨某等人该“人间蒸发”才是。然而,一个月当期满后,杨某却主动向典当行支付了利息。这,又是唱的哪出戏?
两个月内从4家典当骗走13万元
原来,他这么做,只是为了骗取典当行的信任。两次“骗当”成功,已让他看到放长线钓大鱼的希望了。
尝到甜头后,杨某开始和潘某合计,好好从典当行那里捞点钱。
杨某和潘某找来了几个会说温州话的本地中年女子,让她们拿着“金包银”的假首饰,说是手头闲置的首饰,再配上捡来或冒用的身份证,一次次去典当行行骗。
成功后,杨某会按比例给参与者提成。
从去年11月到12月底,不到两个月里,杨某等人在温州市区,轻轻松松就从4家典当行里,先后“骗当”13万多元。其中,有一家典当行先后9次,被骗了近10万元。
12月25日上午,杨某派人到一家典当行,骗得当金6000元。当天下午,杨某又派另一人,想再去捞一票。
没想到,这家典当行的工作人员,已对之前收的货有些怀疑,随后拿着两条收来的项链去检测,发现都不是金饰。
3天后,杨某的人又想来故伎重施,典当行立即报警,上述嫌犯先后落网。
检察官提醒典当行业多加警惕
昨天,检察官介绍,办案中发现,上述典当行轻易被骗背后,其实暴露出这个行业不少漏洞,应该引起警惕。先说典当行的验货环节,按他们的“行规”,别人拿来当的东西,一般只能采取非破坏性检验,这或许就是一个硬伤。
根据《典当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典当行只有在典当期满,当户不赎当、不续当的,才能对估价金额不足3万元的绝当物品自行处理。
一些典当行为了方便当户赎回,或许也为了接下来自行卖掉当品方便,一般不会对金器等贵重物品,进行破坏性检验,往往仅凭肉眼识别,容易被钻空子。
再说“骗当”手段,也确实在不断翻新。上述案件中,杨某等人雇了好几名温州本地女子进行典当交易,就是为了让典当行放松警惕心理;作案期间,他们还故意把真假首饰混在一起,用真首饰多次进行典当、赎回,混脸熟博信任后,再拿假的金饰混淆典当,屡屡得逞。(杨某在一家典当行“骗当”9次过程中,曾先后3次让人拿真金项链和戒指,到这家典当行典当,都在一个月内按时赎回,借此博取对方信任。)
另外,一些典当行查验流程不规范,也是问题。该案中,典当行没有仔细查验对方的身份证件等,都为之后“骗当”埋下了伏笔。
针对上述“骗当”现象,检察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增强典当行从业人员鉴别真假当品的意识和防范能力;利用好已有的身份证识别器,查验客户的身份证件;对典当物品尽量要求客户提供购物发票;若真遇“骗当”,典当行还应摒弃碍于“面子”或怕影响声誉,不愿报案的心态,及时报警。(通讯员 鹿轩 记者 解亮)
杭州刑事律师、杭州刑事辩护律师、萧山律师事务所
www.cqlaws.com www.hzlaws.com www.lzjlaw.com